
为汇聚各界智慧,共同探讨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本次会议将为广大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搭建一个高水平、宽频谱、多维度的交流平台。现面向参会人员征集会议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期待各界同仁积极参与,围绕会议主题“工业工程工学新进展: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挑战与机遇”,分享研究思考成果,交流实践工作经验,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行业/地方高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一、报告议题
(一)会议主旨报告
聚焦行业/地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个性化需求,面向近年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等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特点,跟踪产业革命、行业变革、技术突破等新进展,通过理论分析、数据挖掘、案例凝练等方式,探究“以教育才、以才促科、以科兴教”育人新模式,研判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趋势。
(二)会议专题报告
专题1 服务地方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围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如何通过创新模式、强化实践、校企共育等方式,构建育人成效突出的培养路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发展)。包括但不限于:
(1)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与卓工学院建设改革路径探究;
(2)基于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特色的卓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
(3)校企协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专题2 面向行业的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如何为特定行业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工程类高端人才,旨在探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以满足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包括但不限于:
(1)工程案例教学反哺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2)面向行业前沿的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与实践;
(3)行业需求引领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成效。
专题3 工程类高层次人才思政育人体系研究(围绕高层次人才德才兼备、强化价值引领的要求,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包括但不限于:
(1)新时代工程类高层次人才思政育人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2)卓越工程师导学思政育人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3)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建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专题4 AI赋能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围绕研究生教育教学创新提效需求,如何以AI技术赋能,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但不限于:
(1)AI 融入的工程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2)提升卓越工程师校企导师AI 应用与指导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AI+ ”产教协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专题5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成果的评价体系(以实践成果作为申请工程类专业学位的导向,如何构建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做到科学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但不限于:
(1)实践成果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与研究;
(2)基于 OBE 理念的实践成果持续改进的创新机制研究;
(3)基于大工程观视角的实践成果培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专题6 校企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围绕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性,如何构建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包括但不限于:
(1)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技术中心平台构建及育人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师资队伍协同建设机制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二、提交规范
(一)投稿提交截止日期
2025 年 7 月 15 日
(二)投稿邮箱
etcc@sut.edu.cn
(三)邮件命名
第一届行业/地方院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主旨/专题*(1 至 6)报告+单位+姓名
(四)提交内容
1.第一届行业/地方院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报告投稿基本信息表(参见附件 1)
2.第一届行业/地方院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报告投稿承诺书(参见附件 2,手写签名后以 PDF 格式回传)
3.投稿人标准照(蓝底、JPG 格式)
4.报告全稿 PPT(16:9 PPT 文件格式,报告时长约 20 分钟)
三、其他说明
欢迎对相关议题有深刻洞见并有意愿分享报告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教师、研究生等积极参与报告征集。工作会议专家委员会将对来稿进行评审,择优邀请投稿人在工作会议上进行发言分享。
报告应具有创新性、可行性,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如发现学术不端,必将严肃处理。未受邀作口头报告的,将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在征得作者同意后与受邀报告一起编入会议资料,供大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