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事业发展,本次工作会议特设立了“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专题互动环节。该环节广泛征集行业/地方高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以各高校实际案例解答的形式,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与参考。
自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关注,引起各高校的强烈反响并踊跃参与,组委会在短期内收到了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近200个相关问题。
问题涵盖15个重点方向,如“卓工学院建设模式”14个问题;“校企协同”20个问题;“培养方案”11个问题;“选题与招生”11个问题;“毕业与学位授予”17个问题;“师资队伍建设”10个问题……
焦点问题列举:
1. 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行业发展,地方/行业院校在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应如何精准定位,构建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竞争优势?
2. 地方/行业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精准对接地方/行业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如何科学规划学科布局,避免与地方/行业需求脱节,确保学科发展方向精准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3. 如何完善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利益的分配机制?以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核心技术秘密安全?
4. 如何在工程教育中系统融入人文素养培育,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5. 如何完善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招生模式?应选择独立招生还是依托培养学院开展招生?
6.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不足,专业壁垒明显,缺乏跨学科培养机制,难以应对复合型工程需求。针对地方复杂工程问题(如新能源、智慧城市),如何突破院系壁垒、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建立有效的跨学科交叉培养机制、设计真正意义上的交叉学科培养方案?
7. 如何破解企业实践环节“表面化”困局?如何推进深度产教融合的课题制、项目制培养模式?
8. 如何建立双导师评价机制,并制定优化选拔考核标准?
9. 工程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有哪些?在工程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哪些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又如何相互衔接、形成合力,推动研究生从 “掌握既有知识” 向 “产出原创性成果” 转变?
10. 在工程类人才培养与行业就业的衔接过程中,如何推动专业能力标准与行业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的对接与衔接,从而确保人才能力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降低职业准入门槛的适配成本?
精彩不止于此,更多各校的特色做法、案例解答将陆续推送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您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携手推进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诚挚邀请您参加盛会会议注册报名请点击链接会议注册-行业/地方院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会务咨询请扫描二维码加群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