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针对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招生指标不匹配问题,如何推动“订单式”招生,实现校企联合选拔与培养?
答:
(一)坚持企业出题、项目牵引的原则
以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及广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为例,招生计划由企业根据研发任务提出,经校企共同商定,报上级部门同意后实施。指标向高校和联培企业合作基础扎实的领域聚集,实现有组织科研、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二)多措并举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学校出台《广东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旨在成建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专项制改革设立“校企联培专项”、“科创小院专项”、“特定领域专项”等基本项目类型,学校对获批立项的项目给予专项招生指标等政策支持。校企共同确定项目课题,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除此之外,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校内选拔机制,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对接。
(三)成立校企招生工作组、校企面试遴选考核组
校企招生工作组全面领导和部署校企联合招生工作,审定招生工作方案和拟录取名单等。设立双组长,由校企双方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研究生院负责人、主要联培企业领导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
按专业领域成立校企面试遴选考核组,负责具体面试考核工作。成员由招生单位和各联培企业中该专业领域具有或相当于副高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同时可吸纳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成员。
问:如何建立工程硕博士导师差异化遴选标准,突出产业实践能力要求,实现与学术学位导师评价体系的实质性区分?
答:
(一)实施导师类别“双轨制”
卓越工程师学院严格区分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评聘,明确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经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认定后可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仅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构建以产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差异化遴选标准
学校为工程硕博导师制定了独立且鲜明体现产业导向的遴选标准,与学术导师标准形成实质性对比:
科研成果: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看重其高水平论文、学术专著、学术奖项、国际学术影响力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看重其专利及转化应用、技术标准制定、重大工程难题解决方案报告、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及产业化、产生的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奖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中侧重应用和转化的奖项)等。
科研项目: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侧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探索性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侧重国家/企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应用导向)、重大横向课题(与企业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攻关项目等。
(三)建立校外兼任导师评聘制度,打造特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团队
学校每年开展新增校外兼任导师遴选工作,大力吸引顶尖企业技术领军人才(如总工、CTO、技术副总裁)和与校内导师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导师担任校外兼任导师,明确其职责权利,保障其有效参与培养过程(如开设讲座、指导选题、提供实践平台、联合指导论文等)。
在此基础上,实行团队支撑下的“双导师制”。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聚焦特定领域,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若干特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团队,构建突出实践能力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水平培养体系。
精彩不止于此,更多各校的特色做法、案例解答将陆续推送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您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携手推进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诚挚邀请您参加盛会会议注册报名请点击链接会议注册-行业/地方院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会务咨询请扫描二维码加群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