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

解题!合肥工业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问:如何在工程教育中系统融入人文素养培育,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答: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大力弘扬“工业报国”精神,以“党建+科研”,“党建+实践”等形式,强化学生价值引领,通过制度保障与特色品牌活动双轮驱动,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制度层面,制定《卓越工程师学院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积极探索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成立2024级专项学生党支部2个,夯实组织基础。品牌活动方面,打造以《卓越·微党课》为引领,以《卓越·大讲堂》《卓越·思想荟》《卓越·企业行》《卓越·成长派》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特色思政教育矩阵。

《卓越·微党课》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担任主讲人,向学生讲述党的伟大工程建设历史、党的理论以及“工业报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工业报国”精神的精髓。

《卓越·大讲堂》活动邀请行业总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在工业领域的奋斗历程、创新实践和爱国情怀。通过这些榜样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责任担当”的工业报国精神,激发了他们投身工业建设、报效祖国的热情和决心。

《卓越·思想荟》活动通过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学者以主题研讨、学术沙龙等形式,组织学生围绕“工业报国”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工业报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卓越·企业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实地参观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研发和管理运营,在生产一线开展“思政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工业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工业报国事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卓越·成长派》活动通过邀请知名企业家、行业领袖及高管精英担任主讲嘉宾,通过行业前沿报告、职业发展指导和实战经验分享,帮助学生洞悉产业趋势、提升职业竞争力。

通过“五位一体”的思政品牌文化活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工业报国”精神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工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问:产学研合作中,如何平衡学校、企业和研究生的利益,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平衡机制?

答: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针对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创新性实施“项目制、基地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校企合作动力不足、资源分散的核心难题。通过构建“项目-招生-培养-评价”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了三大颠覆性突破:

1.合作机制创新

一方面学院与阳光电源、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京东方等51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明确了校企双方在基地建设的合作年限、科研经费投入、培养指标投入、导师选配与培训、学生管理与培养、知识产权共享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建立持续、稳定、深入的人才规模化培养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院依托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教育部安徽高等研究院专项和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项目制”需求导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特色培养方案,引导学生面向实际工程问题,深入现场,凝练技术与科学问题,深耕专业领域,解决真实问题,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用”,形成“技术需求-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的闭环生态。

2.招生机制变革

首创“科研项目挂钩招生指标”动态分配模型,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技术攻关项目与研究生招生指标直接绑定(例如,为江淮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定向配置12个工程类硕博士招生指标),确保生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此外,校企共建“明确分工、错位协同、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以“高校主攻技术攻关、企业主导成果转化”的协同范式,实现研发效能精准匹配,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攻关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和学生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解决了“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科研链”与“人才链”错位的问题,将研究生培养的前端和后端紧密结合,实现“自上而下”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人才培养。

3.评价体系重构

建立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制定了《工程类专项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工程硕士可通过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5种形式撰写学位论文,工程博士可通过撰写学位论文或重大装备、仪器设备、其他硬件产品、软件产品、设计方案、技术标准等形式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建立“过程+成果”双轨评价体系,突出技术创新性、实践能力提升和产业应用价值的多重评价,激励学生持续提升综合素质。

下一条:解题!浙江工业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