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面对实践需求规模化与企业资源承载力有限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卓越工程师学院应如何协调各方,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答:
(1)构建“政府+高校+平台+企业”四位一体模式,采用“1+N+X”空间布局
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布局,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14家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成立26家省级校企研发中心、45家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5家省级中试基地、7家市级中试基地,以及2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00余家校级产学研基地。形成以学校为1个中枢,在地市州等产业集聚区以平台为基础建立N个区域中心,联合企业设立X个专业实践点的“1+N+X”布局,通过空间分散与行业聚焦相结合,实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全覆盖。
(2)实施“433多元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实践成效
企业导师按40%权重从工程规范、项目贡献等维度评价,校内导师按30%权重从理论应用、创新突破等维度评价,第三方行业专家按30%从技术先进性、市场价值等维度评价。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价涵盖学生实践全过程,包括实践周志、月度小结、期满总结等;第三方行业专家评价主要是期满汇报答辩。
(3)采取空间分散布局,破解资源约束与提升匹配精准度
该模式消解了企业资源约束,全年可接待约1500人规模的工程硕士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中项目匹配的精准度,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问:在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与成果高效转化为育人优势,从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答:
(1)推行“统一赋权让利”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团队与学校共有,简化转化程序,科研团队可自主决定成果转化方式,学校仅提取4%收益或10%股权,其余归团队所有。同时建立“尽职免责”制度,消除科研人员顾虑,激发教师投身校企合作的热情。
(2)首创“先转化后收益”模式,调动企业参与热情
针对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允许科研团队与企业长期捆绑合作,待企业盈利后按约定比例获取收益,调动了企业在校企协同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积极性。
(3)构建双轮联动共同体与四维一体生态,激活协同育人内生动力
通过实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构建“赋权改革驱动技术共享+产研对接驱动价值共创”的双轮联动共同体,形成“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四维一体生态,激活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将学校优质科研资源与成果高效转化为育人优势,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