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

解题!西安理工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问:如何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企实践初期快速适应企业环境?

答:

为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环节快速适应企业环境,西安理工大学依托“双导师制”和校企协同资源,构建系统性适应支持机制,以西安理工大学-陕汽控股集团的“陕汽班”学生联合培养为例:

1.组织企业文化认知活动。在“陕汽班”学生选拔完成后,学校组织研究生到陕汽控股集团举行隆重的开班仪式,通过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文化进行宣讲,参观陕汽控股集团展厅、天行健车联网体验中心和汽车总装配厂等活动,降低研究生对企业的环境陌生感,强化研究生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认同。

2.‌双导师动态介入学生联合培养。在入企的第一阶段,企业对研究生进行新员工式的培训,并采用“1份定制手册+1位导航员+1张任务卡”的模式使研究生快速融入。之后,双导师动态介入学生联合培养,校内导师每周远程会议梳理技术难点,聚焦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障碍,企业导师‌制定阶梯式任务链,从“实践认知→辅助参与→研发攻关”渐进赋能。

‌3.构建校企协同保障机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过程培养,构建“校企管理者-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协同联合培养共同体,采用技术攻关课题研讨会、经验分享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


问: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如何挖掘校企合作项目,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答:

西安理工大学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度挖掘合作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具体如下:

1.构建多层级校企合作网络‌。西安理工大学与江苏吴江经开区等地方政府、国家电网陕西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通过定期对接会梳理行业技术瓶颈,定向设计联合攻关项目‌。如与吴江经开区建立产学研联盟后,针对性开设智能制造实践课题,企业直接参与课题设计并接收研究生入驻研发‌。同时,依托校友企业建立“校友导师池”,由校友反馈企业技术痛点,反向定制实践项目。如由校友设立的“757”创新基金已支持多位青年教师和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建立校企协同项目开发机制‌。校企双方双导向开展项目立项,其中在企业端,由合作企业提交年度技术需求清单,校方将其分解为可研究的子课题并作为学生的论文研究课题;在学校端,由学校学院根据国家战略规划重点方向,吸引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譬如学校与中国电建西北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面对我国水电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共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承担国家重大工程课题。

‌‌3.建设深度产教融合载体。学校与艾默生等企业共建研发实体平台,由企业提供前沿设备,研究生直接参与设备调试与技术迭代;学校联合秦川机床组建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承担企业委托的数控系统优化课题;学校引入企业在研项目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如汇川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实行“项目进度与论文研究同步考核”‌;依托重大工程(如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设立野外试验站,研究生参与邓铭江院士团队的盐碱地治理等实际工程等。

上一条:解题!河海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下一条:解题!湖北工业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