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

解题!河海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问:当前实践教学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实践时长不足、设备资源有限、实习基地条件良莠不齐,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如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建设,改善实践硬件条件与实习基地质量,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

1. 健全实践时长机制,保障实践深度与质量

针对实践时长不足的问题,学院严格落实“工学交替”培养要求,将工程实践纳入学业全过程。硕士阶段实践通常安排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博士阶段鼓励深入参与企业核心研发或重大工程任务,注重以实际问题牵引实践内容。学生需围绕实际工程任务,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设计方案、技术报告或工程案例分析。通过过程管理和成果导向并重,推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术能力与工程思维。

2. 强化平台共建共享,拓展高水平工程训练资源

针对设备资源有限的问题,河海大学统筹校企资源配备先进设备与实验条件,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实践平台,破解设备资源限制,与华能集团在常州校区联合共建“新能源发电与多能互补并网运行”工程师技术中心,与三峡集团长江电力立项共建“高坝深隧水下病害检测与修复试验”工程师技术中心。此外,学校依托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师技术中心,依托“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成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工程师技术中心,依托“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工程师技术中心,依托河海大学水利部大数据中心建成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师技术中心。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系统训练与科研实验支撑,着力弥补设备资源瓶颈。

3. 优化实习基地布局,提升实践教学承载能力

针对实习基地条件良莠不齐的问题,河海大学联动顶尖单位建设实习基地,提升基地质量。首先,分层构建优质基地矩,联合中央企业(如三峡集团、南水北调集团)、流域机构(长江设计集团、黄河勘测设计院)、头部设计院(中国电建华东院等)建设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提供超级工程实践场景(如白鹤滩水电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国家水网规划、深埋隧洞技术攻关等核心任务,确保学生接触行业高水平的工程实践

图1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师应用平台

图2 水网工程安全工程师技术中心

上一条:解题!河南理工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下一条:解题!西安理工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