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

解题!华东交通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问:校企协同开展学生党员培养管理,需重点把握哪些关键环节?

答:

深化党员“双培”(把优秀研究生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理念,在校企协同中重点把握研究生党员培养管理“三关”。

1. 入口关:校企协同选苗育苗,筑牢“双培”根基

(1)建立双向评价标准,精准遴选培养对象。一是政治素养与科研能力并重。在党员发展入口环节,需结合企业需求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例如,对申请入党的优秀研究生,除满足成绩排名前50%、学术成果(如发表论文、参与省部级项目)等硬性条件外,还需考察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团队协作、技术攻关能力。企业导师可参与政治审查,评估其责任意识与行业情怀。二是“推优”机制校企联动。参照华东交大“火车头”党员先锋岗评选经验,联合合作企业设立“技术先锋岗”,将参与企业重大项目、解决工程难题的研究生优先纳入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名单。

(2)校企共育入党积极分子,强化源头培养。一是与企业分阶段实践融合。 首先融入企业参观、行业精神讲座;其次增设“产业链党课”,由企业党员技术骨干讲授核心技术自主攻坚案例;最后要求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并在课题结题报告中提交党性分析。二是双导师结对帮教。校内党员导师负责理论教育,企业导师指导技术实践与职业素养,形成“1名校内党员+1名企业骨干”培养模式,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中锤炼党性。

2. 过程关:校企共育机制,深化“双培”内涵

(1)构建以科研攻坚为载体锤炼党员先进性的项目化培养机制。一是党员领衔技术攻关团队。设立“党员先锋实验室”,由党员研究生牵头承担企业委托课题。要求党员在项目中承担关键技术突破任务,并将项目进度纳入党员考核指标。二是“五微”活动嵌入产学研场景。利用华东交大党建“五微”平台,鼓励党员在项目一线录制“技术微党课”,分享攻关经验;企业导师点评“微心声”,强化使命意识。

(2)构建政治素养与创新能力同步提升的动态考核机制。采取校企双轨考核机制,从政治表现、科研能力、先锋作用三个维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预备党员转正、评优及企业录用优先依据。

3. 出口关:校企联动评估反馈,检验“双培”成效

(1)建立“双培”人才输送闭环。一是党员拔尖人才定向输送。对通过考核的党员拔尖人才,纳入校企共建“人才蓄水池”。例如,与企业合作设立“党员技术管培生计划”,优先录用参与重大项目的党员研究生,并给予岗位晋升通道倾斜。二是优秀党员事迹反哺育人。联合企业评选“华交工匠党员”,将其技术突破案例编入校本教材,强化榜样引领。

(2)强化长效跟踪与制度优化。一是毕业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估。联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入职3年内的党员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聚焦两项指标,即政治担当(如参与企业党建创新、技术扶贫等)和创新能力(如专利数量、技术革新效益等)。二是动态调整培养方案。根据反馈数据,修订校企联合培养计划。例如,针对企业反馈的研究生“系统设计能力薄弱”问题,增设“系统工程实践”模块,由企业提供真实场景案例。


问:如何将思政育人融入卓越工程师培养,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答:

构建“一线三体六翼”党建思政工作体系,以 “一线”固本强基、“三体”立柱架梁、“六翼”振翅赋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强化“一线”:以党支部建设为主线,筑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政治根基

(1)支部建在产教融合链上,凸显政治引领。依托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学院(全省首批建设单位),在汽车、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校企联合项目中设立党支部,将组织生活嵌入技术攻关现场。一是推进项目制组织生活。在江铃汽车等理事单位的技术研发中心开展“车间党课”,结合装备制造“卡脖子”难题组织专题研讨,将解决技术难题纳入党员承诺践诺内容。二是落实校企双导师政治把关。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参与党员研究生政治表现考核,在课题结题报告中增设“党性分析”模块,实现技术创新与政治素养双达标。

(2)创新支部赋能机制,激活组织动能。一是构建红色技术研习社。参照经管学院“红旗社红色走读团队”模式,组织研究生党员赴上饶集中营、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基地开展“技术+红色”研学,撰写装备制造领域的“红色科技史”案例集,纳入工程师伦理课程。二是搭建数字党建平台。运用“红色+VR”技术,在装备制造实验平台中植入“党员攻坚日志”数字档案,实时记录先锋作用。

2. 贯通“三体”:建强三支队伍,打通思政与工程能力融合的培养链

(1)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深化产教协同育人角色。强化校企双重身份赋能。选派辅导员赴卓工学院理事单位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党建与研发管理,设计“工程师思政案例库”。推动培养模式应用创新。辅导员联合企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制定《产教融合思政育人手册》,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装备自主化使命”纳入培养目标。

(2)建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队伍,锻造“党建+技术”双带头人。头雁引领工程。开展“研途头雁”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全面提升支部书记的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牵头组建“党员技术攻坚小组”,在装备研发等项目中开展“揭榜挂帅”行动。能力熔炉计划。在培训课程中增设“产业链党建实务”“技术伦理决策”课程,提升围绕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需求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

(3)建强研究生骨干队伍,贯通“红色基因—工程实践”转化链。传承红色基因。骨干党员牵头组建“火车头”文化宣讲团,在南昌地铁等实践基地开设“微党课”,将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与“装备自主化历程”结合宣讲。技术扶贫先锋行动。参照我校交通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模式,组织骨干赴装备制造薄弱地区开展“技术下乡”,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升级方案,将服务成效纳入党员评议。

3. 展拓“六翼”:以党员先锋行动拓展思政育人实践域

(1)传播党的声音,奏响时代最强音。“研途先锋”研究生宣讲团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宣讲,实现宣讲范围全覆盖,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研究生群体中广泛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2)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举办2024级研究生新生党员第一课暨新生入党启蒙教育讲座。组织研究生赴上饶方志敏纪念馆开展清明祭扫等活动,厚植爱国情怀,引导青年学子立志做新时代好青年。开展研究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受到中国网、大江网等省级以上媒体广泛报道。

(3)弘扬时代精神,聚焦时代脉搏。研究生支教团奔赴新疆支教等案例,通过“五微”在卓工学院传播,强化“六得”的就业导向,以实际行动诠释时代精神内涵。同时,开展红色走读活动,引导研究生深刻理解时代精神。

(4)引领学术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在2024年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十佳实践之星”评选中,我校6名研究生入选,成绩位列全省前二。在2024年的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研究生创历史最好成绩,共斩获84项奖项,其中再获满额一等奖3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9项;在各等级奖项及获奖总数上,我校均位居全省第一;并且,总分排名全国第14位,再度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5)强化典型引领,树立榜样标杆。积极对标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标准,全面开展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利用公众号展示“研究生党建双创”成果与典型事迹,形成学先进、当典型、树榜样的良好氛围。选树一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典型,进一步发挥朋辈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6)积极奉献社会,传递爱心温暖。成立研究生志愿服务队、礼仪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爱心温暖。推出“候鸟计划”,为留守儿童带去科技知识和温暖陪伴。党员带头对接江西“1269”行动计划,将服务企业数量、解决问题实效作为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核心指标。在建设项目现场开设“工地思政课”,由企业劳模党员讲解重大技术突破中的奉献精神。

上一条:解题!浙江工业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下一条:解题!河南理工大学案例-聚焦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百问百答”

关闭